实施大单元教学,促进知识结构化,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变化显著。比如将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单元整合,在一年级下册实现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完整教学;二年级上册聚焦乘除法与统计基础,其中《分类与整理》从一年级下册调整到二年级上册,显然与新教材知识序列优化相关。
《分类与整理》相比原教材,传承核心数学思想的同时强化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和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境更新,内容升级,有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系统性,给教学带来了挑战性。老师们热爱教研,好些“小伙伴”带着困惑向我请教:“逐层分类”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大多知道怎么分类,却不会记录结果,怎么办?答疑解惑,交流探索。关于“分类与整理“的实践思悟,在此分享一二。
观察特征是前提
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分类与整理的本质是不变的。解决问题,梳理关系,要明确分类的标准,就必须观察事物的特征。异类事物,功能属性各不相同;同类物品,也有形状、颜色及大小之分。
比如教学例1,先让孩子们观察主题图,说说画面中的物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其初步感知:图中画的都是气球,本质属性相同,可归为一类;但它们的形状和颜色都有不同,可分成“圆形、心形、花形”或“红、黄、蓝”三类。有人按形状分,边分边数,边数边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采用图文结合或象形统计图表示:圆形气球5个,心形气球4个,花形气球3个。也有人按颜色分:红色气球4个,黄色气球5个,蓝色气球3个。观察数据,一目了然:圆形气球最多,花形气球最少;黄色气球最多,蓝色气球最少。对比分析,按形状和按颜色分的结果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类别”名称和相应的“数据”上;整体观察,孩子们发现:统计的总数量是相同的,因为分的物体相同,都是这些气球。个别“火眼金睛”还提议: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继续分,可以分成9小类:圆形红色气球1个,圆形黄色气球2个,圆形蓝色气球2个……分享她的独特创作,灵感被点燃,课堂思绪飞扬。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分类整理的事情?你是怎么整理书包或玩具袋的?分类整理有哪些好处?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表现不亦乐乎。巩固练习,迁移学习。有的同学整理蔬菜时进行了逐层分类,在品种的基础上再按颜色继续分,并且清晰完整地记录结果。这一创举,预料之中,却让人喜出望外。分层落实教学目标,不要求齐步走。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能按蔬菜品种分类并记录结果就行;至于按颜色继续分,比的是眼力,也是孩子的个性需求,未学例3之前不做要求。无论是巩固基础还是思维进阶,分类整理都离不开观察的向导。
展开剩余72%明确标准是关键
随手摆放、杂乱堆积物品,常常给人带来诸多麻烦。找本书、拿件衣服、取把剪刀,翻箱倒柜、毫无头绪;既折腾人,房间也遭罪;更堪忧的是,如此环境熏陶,难免不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作为家长,爱整洁、讲卫生,带领孩子分类整理书房、衣柜、储物间,都是亲子活动的不错选择;劳动教育同时增进感情,增强自理能力。
明确标准是分类整理的指南针,能让无序的事物快速建立逻辑关联。没有清晰的标准,分类会陷入混乱,整理也会失去方向。如何建立明确的分类标准?首先,本质属性是区分事物的大类标准;其次,形状、颜色等因素是事物的细分标准。比如,四家人分两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根据认知的直观性,低年级孩子具有整体优先的思维倾向,加之生活经验的迁移,有人看图讲故事,给每个家庭以小朋友命名,然后进行两两组合;也有人给家庭编序号,再分成不同的两组。无论是①②和③④,还是①③和②④,或是①④和②③,每种方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关注游戏活动的开展、讨论分配是否合理等,不约而同的标准都是按家庭分组。还可以按什么分组?有同学按性别区分,男女各一组;有同学按年龄区分,大人和小孩各一组。对这种分法,课堂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两组比赛,小孩比不赢大人;也有人辩论,小朋友机灵,只要配合默契,大人不一定胜过小孩。争议往往激活发散思维,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按“是否背包、长发短发”的标准次第开放。打破“小团体”的思维定式,拆分家庭成员、重组队伍,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挑战,这种分类标准在明确分类目的和界定模糊概念的前提下是可取的,因为分类的核心判断依据是满足“互斥性”和“穷尽性”,以及是否匹配具体需求。是否背包一看便知,长发短发提前定义,它们分别属于矛盾关系,可实现互斥,两个维度覆盖了所有对象。
分类标准有时多维,有时单一。比如学习例2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孩子们几乎统一标准填写表格,将衣服分成“上装”和“下装”两类,将动物分成“空中飞的”和“水里游的”两类。这是因为心理年龄特征,小朋友通常不会按“属性、功能”等抽象逻辑分类,而是选择“看得见、摸得着、与自己相关”的最明显特征。衣服分类,基于“身体部位”的直接关联比“材质、季节、功能”等抽象标准更容易理解和统一;动物分类,基于“运动或生存环境”的明显差异更好区分。明确分类标准,可统一判断依据,确保结果稳定,提升后续效率。比如,整理班级图书角,按“学科“标准分类,无论谁来整理,同一本书的归属都不会频繁变动。衣柜可按“季节加功能”分类,搭配和取用衣物时能快速定位,无需反复翻找。挖掘分类的应用价值,满足实际需求,图书角或是衣柜物品,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分类。
有序思考是保证
多维度分类时,核心是建立“主维度优先、次维度递进”的层级逻辑,通过“先定框架、再填细节”实现有序思考,避免重复交叉判断,确保结果清晰完整。优先选择最能体现“本质差异”或“分类目标”的维度作为一级标准,在每个一级分类下,选择第二重要的维度做二级细分,再用剩余维度做三级区分,形成“树状分类”链。
比如学习例3:丽丽不小心打翻了纽扣盒,这些纽扣怎样分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它们存在“形状、颜色、扣眼”等方面的差别。选择哪个作为一级标准,孩子们各有所爱,但“形状和颜色“通常先进入他们的视觉感官。按形状优先分类,方便快速整理收纳。正方形纽扣和圆形纽扣又分别包含红色和蓝色,因此在“正方形纽扣”中,以“颜色”为二级标准,分成“红正方形纽扣”和“蓝正方形纽扣”;再以“扣眼”为三级标准,分成“两扣眼红正方形纽扣”“四扣眼红正方形纽扣”“两扣眼蓝正方形纽扣”“四扣眼蓝正方形纽扣”。圆形纽扣逐层分类,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同上,结果也可分成4类。按形状分成2类→基于形状按颜色又分成2类→基于颜色按扣眼再分成2类。从“树状链”或“集合图”中,既能看出层级包含关系,又能快速计算分类结果(2+2+2+2=8类),不失为一种简洁的表达方式。当然,学生若喜欢按颜色优先分类,同样可行。引导他们对比观察,使其发现:顺序不同,结果不变。还可通过错例反思,看清楚、做标记,预防重复和遗漏,确保所有物体都能进入唯一的分类路径。自主探究环节,能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理清思路。激发参与兴趣,体会逐层分类的意义,增强应用意识,为解决实际问题“选择相同的纽扣缝制新衣”做准备。
基于统计意义的逐层分类,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用统计表或图文记录比较困难,用逐层象形统计图表示更好理解。教师应做好示范引导:先画一个大方框,将其一分为二,在左右两列方框里分别画小正方形和小圆形,完成第一层分类;在此基础上,又将左右两列分成上下两行,给小正方形和小圆形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完成第二层分类;再添加扣眼进行第三层分类;大方框最终被分成8个小方格,将所有小图形按类别纳入其中。这一过程,就像把纽扣先放进大盒子,再放进盒子里的小格子,孩子能直观看到层级关系,符合具象思维,又像是做游戏,增强动手能力,关键是理解“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有序思考的关键是“先抓主干,再理枝叶”,让每个维度承担明确的“分类职责”,避免多个维度同时干扰判断。掌握了这个方法,独立解决逐层分类问题不再是难题。比如独立完成“做一做” ,将凌乱的卡片先按既定标准(形状)分类 ,并将结果填入简单的统计表;再想一想,自己确定标准继续分。交流反馈,60%的同学都能迁移例3,用逐层象形统计图记录分类结果。意外惊喜:有些孩子在统计图的上方和左侧用文字标明了类别;解读作品时,有人建议横竖交叉看图,每行有三种图形,每列有三种水果。比如第一行的第一列画有桃子图案的三角形,第二行的第一列画有梨子图案的三角形……因为每种图形的卡片都画了三种水果,3个3相加,一共可以分成9类。乘法的初步认识竟然以这种方式提前邂逅!象形统计图中,孩子们的填写方式略有不同。有的全部画图,有的图文结合,还有的直接填数字,但结果都是分成9类,共计15张卡片。
当然,也有重复或遗漏的现象,有人记录杂乱无章甚至无从下手。解决这些困惑,方法如下:首先,从孩子熟悉的物品入手,让“逐层”成为看得见的逻辑;边操作边说,让孩子模仿“先总后分”的思维,解决“无从下手”问题。其次,给出明确标准,避免维度混乱;完成分类后,逐个物品核对是否只属于一个类别,所有物品是否都有归属,数一数各类数量之和是否等于物品总数。第三,提供“可视化”工具,如树状图:先画主干,再画分支,每个分支下写具体物品,直观呈现层级关系;或画好表格,让记录有困难的孩子直接填写。分步骤强化,从“会做”到“做好”。先做二级分类,熟练后再增加到三级;错题复盘,让孩子自己发现重复或遗漏问题;玩“扑克牌分类”游戏等。
建立关联,形成秩序。分类与整理应始终围绕核心目标,通过层级关联回归整体,对接知识结构化,训练逻辑思维,拆解复杂问题,促进创新迁移,实现知识与素养的深度融合。(鹰潭市第六小学 罗兰)
发布于:江西省真牛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