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市北区中小学校加强体质健康监测和近视防控暨体育教育工作推进会上,青岛长沙路小学的成绩引起了广泛关注。在2022年青岛市体质监测中,该校获得全市第一,并在2024年继续名列前茅。作为一所普通小学,长沙路小学是如何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持续领跑的呢?答案或许就藏在一根根飞舞的跳绳里。
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长沙路小学多年来深耕“小场地”体育教学的必然结果。面对“场地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现实困境,学校在2019年经过深入调研,将目光投向了简单易行、对场地要求较低的跳绳运动。随着跳绳运动在校园内全面开展,其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学生们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不仅体质明显增强,更在体质监测中握紧了“得分点”。
跳绳已成为长沙路小学学生普遍掌握且擅长的运动项目,孩子们在此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可观加分,为学校在全市体质监测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将跳绳从一项可行的运动选择,升华为全校认同、全员参与的育人载体,并非一蹴而就。最初的挑战来自于观念的转变。
学校深刻认识到,体育工作绝非体育教师的“独角戏”。跳绳不仅是运动项目,更是强健学生体魄、锤炼意志品质的核心载体。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的第一道门槛便是学习跳绳,班主任更要每日与学生共同练习。许多教师在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下,纷纷重拾“绝技”,走出办公室,加入跳绳队伍,形成了“人人都是体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展开剩余52%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领导干部负总责、体育课教技能、班主任抓落实”的协同机制。干部们深入年级督查指导,体育组专注教研,班主任则通过趣味活动让跳绳变得生动。学校创造性地利用时间和空间,除了常规体育课外,设置了大课间和班级自选运动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锻炼。
此外,学校还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鼓励孩子们在家庭中延续运动习惯,努力实现“校外运动一小时”。面对有限的物理空间,学校展现了“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智慧,将走廊、空地等都变成了学生的“跳绳角”。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持师生参与跳绳热情的“永动机”。学校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记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通过校园吉祥物的勋章等激励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内驱力。对教师的评价则与班级跳绳成效紧密挂钩,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小小的跳绳,撬动了青岛长沙路小学“大体育”格局的构建,引发了深刻的育人变革。学生们在跳跃中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也锤炼了意志品质。运动带来的多巴胺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校园活力四射。校长康彦华因全力推动和参与跳绳运动,被师生称为“跳绳校长”。
她表示,跳绳虽小,但蕴含的育人大学问。学校将继续以体育人,把运动中凝聚的拼搏精神、协作意识融入办学治校的每一个环节。青岛长沙路小学用一根跳绳,跳出了学生体质的显著增强,跳出了校园活力的蓬勃迸发,更跳出了一条“小项目成就大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这背后,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真切关怀,更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真牛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