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短短十年间便一举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人们普遍以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征服中,秦国不会再容许任何其他政权存在,但史料的细节却揭示了一个往往被忽视的事实:当时还有一个魏国并没有彻底消失。据记载,有一句话写道:“魏君教二十一年,二废君教为布衣,魏爵拜。”这二十一年对应公元前209年,距秦始皇统一天下已过去十二年。于是,很多人会疑问:在秦国完成大一统的同时,为什么还允许魏国继续存在呢?这背后隐藏的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缘由。
我认为这其中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魏国虽然名义上还在,但其实已经名存实亡,远无法对秦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第二,魏国在秦灭六国的进程中,实际上站在了秦国一边,成为了其某种程度上的“靠山”与缓冲。第三,秦始皇以一种极具象征意味的方式,留下一种江山神仙般的示范,借此体现自己的大度与胸襟,让外部政权看到秦国并非一味残暴的统一者。
在战国末期的大战格局中,七雄之中最具威胁的群体已经逐渐显现为七杰阵列。作为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卫国在公元前241年前后进入了历史的视野。秦军随后攻占了魏国仅存的核心疆域濮阳。从这个阶段起,魏国就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之中。公元前239年,魏元君被迫迁都至野王,并成为秦国的附属国。自此以后,魏国便以“野王”为据点,成为秦国抵御魏境的一道前沿屏障。
展开剩余36%换言之,魏国在野王之地的存在,成为秦国维持对魏整体压力的一种关键机制。魏国的地理位置与政治走向,使其在后续的格局中扮演了重要的缓冲作用,成为秦国没有在短期内彻底扫灭魏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这段历史看,魏国并非被完全铲除,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身份,继续在秦国的整体战略中发挥作用,成为秦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复杂变量。
发布于:天津市真牛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